太極拳很多拳勢名稱都跟其他武術雷同,是否有抄襲之疑? 鄭無極
問:太極拳很多拳勢名稱都跟其他武術雷同,是否有抄襲之疑?
答:太極拳拳式名稱跟其他拳種有些雷同,這應是正常的,其原因依個人分析有三:1前人造拳時,多因先前所學之拳術(通常至少都有一、二種以上不同類型之拳種)已打到爐火純青且深得其精髓,才衍生結合所學拳術,創造屬於自己風格、拳法或神韻之拳路,因此,名稱自然會參考採用。2拳式名稱通常會依定勢外形像啥或拳路功用為何而取,拳名自然難免相同。3有時也會參照其他拳種名稱而取,不過拳路(出拳的走向)或拳式的定勢並不會完全相同。
太極拳拳式名稱據考證,確實跟「山西洪洞通背拳」、「少林拳」、「迷蹤拳」、「紀效新書」內拳經所列,以及其他地方傳統武術等之拳式名稱多有雷同;不過,重點不在其名稱或外形之動作,而是它獨特的拳法、拳經和拳理,如行拳時,渾身鬆柔且一腳行拳,應用時,無為為體,不爭為用與圓柔直方等等法則(請參考之前對養生拳架之要求見解),才是與太極拳有緣之你我所要追求的,至於源流考證的工作,就留給有興趣的專家去研究吧!打破砂鍋問就像「太極拳是否真是張三丰所創?還是陳家溝陳王廷?」之類的問題,對我們的意義或幫助並不大,就當做常識參考即可。
問:老師,我也練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了,可是我覺得頸部似乎都沒練到,我的膏肓位置仍有時會不適,不知老師有何較佳對策?答:治療「膏肓病」的穴道是「天宗穴」(位在肩胛骨的中間凹陷處),強刺激就有效,如有問題可隨時來找我修理一下,保證手到病除。
不過,不管是頸部酸痛或五官的毛病(如耳鳴、頭痛)或膏肓不適,都是一種警訊;雖然,太極拳「鬆肩」的訓練和撞牆都能起到極佳的效果(我就是最好的見證),但是,如果你在平時的生活(如做家事)或工作中(如打電腦)不多加注意(凡動到手,會讓肩膀僵硬酸痛的工作,每半小時,最多五十分鐘,最好起來動一動肩膀、抓一抓「肩井穴」),肩膀肌肉血液供應不及,自然會形成肌肉纖維化,也就會使到腦部的血液供應減少,「肩膀僵硬、頭痛、耳鳴甚至膏肓痛」也就自然衍生,這都是因為你未貫徹「太極生活化」所致,那再多的苦練也是白費啊!所以根治之道:平時多撞牆、多抓抓「肩井穴」(它是百病之源啊!)生活工作上只要違背太極拳「鬆肩」原理的,儘量不去犯,萬不得已,也要儘量縮短時間,並趕快按摩「肩井穴」,使肩膀肌肉不致氣滯血瘀,影響血氣的回流。
問:老師,有些書上寫:「太極拳拳套每天只要早晚打一次就夠了」,是否真是這樣?
答:書上寫的,一定有作者經由實踐而體悟的立論依據,所以我個人並無權也不會去否定它,祇不過我們要深入去探討作者當時的心境、功力層次(身體的鬆沉度與下半身筋脈的通暢度會影響落胯高低與下肢的承受度)與行拳速度的快慢等等因素,如此,讀者比較能夠瞭解,而不致誤導。
就像初級班行拳時,我們要求學者要大開大閤,以舒展筋骨;中級時,則要求「腕不過肩、指不過眉、腳分虛實」,俾有助氣沉丹田;高級時,則指導其手儘量不過肩(要降心窩),且不出拙力,以配合腰胯的鬆柔,使氣與身體重心能慢慢沉至腳底;你能說初級班或中級班的教法是錯誤的或留一手嗎?而高級班的教法才是正確的嗎?其實各階段的教法,都只是因材施教,方便法與究竟法的區別罷了。
就個人的意見,我還是會依一般的素質來說:『量變造成質變』(通常打二至三遍是熱身,再來才是改造體質的動能);亦即依個人的體力、功力(身體的鬆柔與筋絡的暢通程度)和時間,決定自己落胯的高低、行拳的速度與次數,當覺得有點累或出汗了,就達到效果了,不必太過勉強,一切以「自然、舒服」為原則。依個人的經驗,初學會整套37式拳架後,在二至三年內,我早晚都打三次,第三年以後則早晚都打五次,至於要打低架或高架或速度如何,還是老話一句:『順其自然』,跟著身體的感覺走就對了,勉強作出來的動作就不鬆、容易僵硬,且不持久,效果自然也就會大打折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