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對不同拳架的認知

對不同拳架的認知             鄭無極

問:觀您拳架應屬吳國忠先生的架子,這架子與鄭曼青先生的不同,不知您可曾經思考過其差異及與拳經拳論相符合,於推手時的架又回到鄭曼青先生的架,拳架與推手應是相同的,吳先生的架似乎是移至定位再轉身,這點不知您可注意到過。不好意思提出些問題,因為我也為其困擾過,想知道您的看法。
答:拳架是練體(功力與整體的協調性),推手是練用,也是檢驗拳架的正確與否;所以拳架的正確與否,會在推手或自由運用時顯現,而迄今我覺得練得還不錯。(民國67年左右,我曾學過目前協會推廣的拳架,不過,我覺得不適合,所以才改練吳 國忠 老師的拳架。網站的拳架是給初級班參考的,進階時又有不同的表現。)
    我知道,外界對吳國忠老師有諸多不同的說法,其實我也不會去探究吳老師是否擅改鄭祖師的拳架,只是依我學武的背景,我覺得這套拳細分得還不錯,其中特別強調「盪手不動手」和「腳分虛實(是0/10,非3/72/8)」,因而更見鬆柔,也較易鬆沉,所以才一直沿練至今;其實,真正的武癡應該有個體會,就是在這套拳練到滾瓜爛熟,且對其用法深入瞭解後,通常會融合自身的武學經驗,重新洗拳,創造出屬於自己風格或神韻的拳套,就像目前五大流派的衍生,就是有部分原因是在這種因素下滋生,你能說他們都是忘祖背宗嗎?即使我目前打的拳架也跟自己初學時的不同,跟吳國忠老師所教的也明顯有異,倘從年輕到年老,打的拳架都一成不變,那肯定有問題,進步的空間也就有限,畢竟,每個人的盤拳走架會隨著年齡、體會、武學背景以及功力的高低會不斷演變,這是正常的;除非你被比賽規則套住(就像比賽的拳架),否則,不可能一套拳永遠不變,這是我個人的體會。
    「知規矩守規矩,脫規矩合規矩」,拳架沒有好壞,只有適合或對緣與否?拳術就如同您所說,只要合乎拳經拳論的要求,沒有不能改變的,但出發點絕對不可有一點名利之心,否則就失去太極拳性命雙修的最高指導原則;最後,謝謝您的指教,有空的話,麻煩您把部落格和留言板瀏覽一下,隨時歡迎多加指正!再次謝謝!
附加說明:
1移至定位再轉身,亦即將重心移動和旋腰轉脊分開(表演或比賽之拳架是連在一起做)之優點:(1)重心移動較能要求確實移至定位,而不是含混帶過(初學者通常不注意時,會移到八、九分就轉身)。(2)移至定位後,要透過意念再做一次「腳踩下」或「尾閭下沉」或「腰胯下沉」的動作,以穩定重心後再旋轉,比較牢靠些;猶如圓規劃圈時,要先將軸心點用力壓住,使其穩住後再劃圈,比較平順而不致劃歪般。
2推手時,兩者表面打輪的動作看似一樣,其實內在(下盤)的要求又藏有玄機;亦即拳架在平時訓練即要求「重心移動要確實」,而要轉動腰胯時,又要先做一次穩定重心的意念引導鬆腰胯的動作;所以,推起來表面好像是一樣,但內體的感覺和下盤的沉穩度則是完全不同;因此,成效也就有所差異了。

3另對「起勢」兩手收回時為何要「腕鬆」的爭論:一般在形的層次,可理解為舒展肌筋,就如同單鞭吊手一樣,鍛煉腕關節的靈活性,畢竟它在擒拿手法上,是個關鍵角色;另外也有聚氣做為攻擊武器的作用。至於在神意氣的層次,則是做為一個前導的引子(它是以意鬆,並非真的腕鬆,即使是手臂收回,它還是保持美人手的狀態),促使肩帶肘,肘帶手,胯帶膝,膝帶足,將四梢勁復歸丹田,這是內勁開合的訓練,也是「纏絲勁」的練法,這是我個人的練習心得,對不對還望各家指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