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什麼叫河車倒運,有什要點?

什麼叫河車倒運,有什要點?           鄭無極

問:請問老師:最近在圖書館看到一本鄭子太極書籍,書中提到:河車倒運。請問什麼叫河車倒運,有什要點?
答:『河車』,乃指身中真氣,因氣流通全身,如車在河中運行般,故名,而內煉元陽真氣係自尾閭沿督脈上夾脊、玉枕,而入泥丸,然後又順任脈下降至下丹田(尾閭、夾脊、玉枕三關為河車運藥的上升之路;泥丸、黃庭(膻中或絳宮)、下丹田三田為河車運藥下降之路);這乃是對練氣運行的一種形容罷了,不過,每個人對氣的感知度不同,不用太在意。
太極拳雖是武術,也是養生氣功的一種,也就是道家俗稱的「內丹術」,主在以真意採運元精(元氣)沿督脈逆行,穿夾脊,過玉枕,入泥丸,與元神凝合,也就是從自我調節人的性激素與內分泌入手,通過增強人的性功能來恢復大腦的青春活力,這就是「還精補腦」的功夫,如小周天「取坎填離」或大周天「抽鉛添汞」都屬之。
道家術語云:「人走前(任脈),仙走後(督脈)」;太極拳是練督脈,由下往上走(因逆運較辛苦,道家又有羊、鹿、牛三車運行的形容),所以才有「神仙之術」之美名;如您對道家的一些術語有興趣,可參考一下道家的書籍,不過一切都只能當做常識參考,可不要迷戀而仿傚習練,畢竟,著意太重也不好;最後還是引用道家一句話互勉:「不可用心守,不可無意求,用心著相,無意落空。」

問:感 謝 老師:我聽說練太極分有十級的過程,每進一級會有不同的體會,這種體會只要練功者自已能意會。自 從聽了 老師的建議將意念放在腳底,就是有「踩下」的意念,最近在練拳中發現,以往因為單腳的支撐,腳因吃重不敢用力,但經簡單的「踩下」意念,竟然讓我有不同的感覺,因為踩下,讓大腿能更自在的用力,讓我能體會,所謂「發於腿,主宰於腰」的感覺,我可以感覺力量由我的腿肌發出,經腰,到達手。感覺力量的傳達很順暢。請問老師這是不是所謂的「勁兒」。
答:意念的訓練,每個層級「意念」擺放的位置都有不同,而初級的「踩下」,其目的主在開發腳底筋脈穴道,使腳掌與地面接觸有所感覺;而當目標達到,表示腳已感受到身體鬆沉的重量,此時,就不可再「踩下」,以免氣滯在腳踝,至於詳情,請參考留言板之前「練拳意念之探討」。
所謂「勁」,一定是氣能沉至腳底,而後才會長勁上來,可別忘了「其根在腳」,也就是說勁的出發點是在腳,而不是腿;不過,既然你已能感覺力量由腿肌發出,經腰,到達手,亦即表示你已離「長勁」不遠,恭喜你!繼續加油喔!

問:據報載:女性愛穿高跟鞋,又去練瑜珈和國標舞,會加重膝蓋前端髕骨的位移與磨損,誘發「髕骨軟化症」;我想請問老師,我們練太極拳是否也有這層顧慮?
答:髕骨,俗稱膝蓋骨,位於股骨(大腿骨)及脛骨(小腿骨)間,呈倒三角形,隨膝關節彎曲、伸直而移動,但如果長期頻繁地讓膝蓋過度承重,造成髕骨後的軟骨組織遭到侵蝕而偏離軌道,初期症狀不甚明顯,不過到了有卡卡響聲,或彎曲膝蓋、上下樓梯時,就會有疼痛產生;至於長期練太極拳,是否也會造成此現象,我不敢給妳打包票說<不會>,不過,祇要妳能確遵下列要點執行,我相信可以把傷害降到最低。
1早晚練拳時,應先行散步或行功、做做熱身操,讓身體活絡起來再行拳,且行拳時初學者原則上盡量不超過半小時,學拳三年以上者,也以一個小時以內為限。
2平常的行動或運動,盡量避免再增加膝蓋的承受度,如登山(爬山盡量以平路為主)、跳躍式的運動(如羽球、排球、籃球、桌球等)、爬樓梯運動(不得已上下樓梯,上樓時好膝先上,下樓時壞膝先下)、不穿超過5公分的高跟鞋、不可長時間半蹲練國標舞、做瑜珈時勿讓膝蓋彎曲或伸直到極限。
3行拳時,應特別注意兩點:(1)膝蓋微彎時,由上往下看,不可超過前腳尖(超過就叫跪膝)。(2)身體要垂脊正身,不可前傾或後仰,尤其小腹嚴禁前凸(注意收腹斂臀),期使膝蓋前、後受力平均一致。
4行拳時,若出現膝蓋痠痛,應適度休息或做做熱身操,不要勉強行拳;行拳後,應適度拍打大腿與膝蓋兩側,排除燃燒熱量所產生的乳酸,並鬆弛肌肉群。
5如要打低架或從事較激烈之運動,可考慮使用護膝,以增加髕骨的穩定性。

太極拳雖然行拳時膝蓋長期微彎,但卻嚴禁出現跪膝(膝蓋過度彎曲)之情事,且嚴格要求「垂脊正身」、「收腹歛臀」、「滿腳掌貼地」,使膝蓋前後能平均受力,而周身鬆沉至滿腳掌(而不是腳尖或腳跟),又能使大腿四頭肌(大腿直肌、大腿外側寬肌、大腿中間寬肌、大腿內側寬肌)、肌腱和韌帶得到強化鍛鍊,反而有助髕骨的穩定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