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掌型>的問題 鄭無極
留言:
請問老師一個問題,就是太極拳「掌」的姿勢。我在找楊氏太極的資料中,有提到太極拳「掌」應「五指自然分開,虎□撐圓,掌指富有彈性」,在那的演示中,他的掌指與掌背大約呈直線,但是在老師的演示中我發現你的掌指因為放鬆而向下下垂,我比較了二種方式,發現老師的掌型較沒有血管凸出的現象,這是否與美人手的要求「青筋不浮現」是一樣的道理?另外所虎□撐圓,在楊氏的演示中,我發現他的姆指與四指大約呈現75度,而老師則是與四指靠攏,大約呈現45度,何者較佳?若在演練白鶴亮翅時,力點在虎口時,也要呈現45度嗎?
回覆內容:
練氣功手掌的要求標準:掌要含(拇指和小指要有氣絲相連之感;掌指要是伸直,
拙力就太過,這也是比賽表演之拳架不易氣沉腳底之主要原因)、指要舒(自
然舒張,不可有拙力)、腕要坐(倘出掌合乎美人手要求,收掌置於胯邊時,就
會有坐腕之感);亦即,只要一出手,腕關節以下整個手掌就要自然舒張,不出
一絲拙力,自然也就形成美人手了。
太極拳拳套的演練是『練體』,秘訣就是「鬆靜慢勻」,其作用主在透過地心引力
的作用,讓全身的氣和身體的重心能慢慢往下沉至腳底,甚至深入地底長根,這
也是太極拳猶如不倒翁(上身鬆靈、下盤沉穩)的形成緣由;要是不鬆、不慢,
一晃就過,如何能沉;要是一動渾身拙力,一出手拙力佈滿手掌,力氣都在上半
身,下盤如何能沉穩;也許有人會說,全身軟趴趴,如何能用?那是功夫尚未到
家,別忘了『柔久剛自在其中』的道理,當你練體的拳架演練功夫練得正確、下
得深,用的功夫屆時也就水到渠成、不求自得了。
以上是我個人練拳的心得,也就是所謂的『不傳之秘』,願有緣者得之;至於別
人怎麼說,那也是別人的體會,我不予置評,重點是:『要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
甚麼』!
心得分享:
拳架的要求基準應根據其作用(表演、比賽或治病、健身與防身)而衍生不同的標準,以下僅針對『養生』方面而提出個人對拳架之見解。
拳套走架主要作用有五:1骨節拉開,肌筋鬆柔有彈性,使動作易於伸展與靈活。2訓練身手步的整體性與協調性,使腳的反作用力勁道與丹田之氣,能適時傳達至作用點。3讓身體的氣與重心能隨著地心引力的磁場效應,透過拳架「鬆靜慢勻」的導引配合而逐漸往下鬆沉,進而長根。4腳是人的第二個心臟,太極拳自始至終獨特的落胯與一腳行拳,有利於腰胯以下肌筋的鬆柔,開穴道通經脈,使腰腿以下血氣循環順暢,進而有助全身的血氣循環與新陳代謝,因而使虛弱體質得到改善。5練拳時,要求「心靜用意」,可以排除諸多的雜念與干擾,使大腦能量之消耗減至最低,並增強意念的調控能力,從而使神經系統功能得到改善,強化體內能量的整合能力。
針對上述,演練套路之要求重點如下:1初學期間,動作幅度要稍大,以利肌筋與骨節之拉開,唯「腳分虛實」之觀念仍要盡量要求。2至少半年後,動作幅度就要收歛回來,以利鬆沉。亦即要注意:(1)手儘量不超過肩膀,且手形不要太在意,以免手上拙力太多(鬆=懈+意念;柔=鬆+溫和的氣)。(2)兩腳的幅度不要太大,以免影響身體的鬆沉與一腳的重心(腳分虛實)。3眼神要內歛,不要外顯,以避免不必要能量之流失,並可透過一點元陽開發松果體,延緩老化,驅除陰氣、增加陽氣,進而充實腦氣,有助神經系統整合全身能量功能之提昇。4下半身的能量開發是全身能量的來源,而「旋轉」與「壓縮」是萬物生成的準則,因此,拳架除透過「鬆沉」之要求而產生壓縮之反作用力,有助內氣之運作外,亦應注意確實要求腰胯左右之旋轉(如以左腳為重心,向左轉應轉至左腹股溝與左大腿黏貼,向右轉則左腳掌應旋緊)且隨時保持立身之中正,俾能帶動全身細胞之活化與能量之提昇。5內功是意氣的運動,因此各階段對意念的調控尤顯重要,所謂「不可用心守,不可無意求,用心著相,無意落空」,至於意念擺放的位置與火候,請參閱前述「練拳意念之問題探討」。
問:老師,我覺得自己蠻笨的,拳架37式不太記得起來,是否可以只練幾個單項動作,這樣對身體會有幫助嗎?能夠長勁嗎?
答:「拳架」是個別動作的組合套路,初期學習時,真的會有點挫折感,再加上回家不練習,或上課偶有缺席,那肯定學不來;不過,話又說回來,只要上課認真聽,有問題就提問搞清楚,練習到上手才下課,真的有事不能來,也要想辦法補課,回家早晚抽空打上幾回,相信,學會它並不困難。
倘初期學習時,對套路的組合記憶真的有困難,可請老師先教一些單項的動作,反覆不斷地練習,俟熟練其動作的模式後,再來學套路,相信就容易多了。
至於只反覆練習單項動作是否可以改善體質與健康,並能擁有勁道,我認為只要練習時不違背太極拳「鬆靜慢勻」的準則,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七、八年前,我在嘉義時,就曾見證一位同道,很少打套路,每天就是不斷地練習幾個單項動作,結果在那團體中,他的下盤是最穩的;不過,我相信他成功的關鍵還是在『苦練』兩字;所以,我的建議是:有機會的話還是要學套路,因為這牽涉到動作的協調性與連貫性,另太極拳三寶的另二寶「撞牆」與「站樁」,也別忽略了。
問:老師,我是佛教徒,為了身體健康才來學太極拳,而佛家戒鬥,所以是否可以只練拳架而不練推手?
答:太極拳,拳架是體,推手為用;拳架是推手的基礎,而推手則是檢驗拳架的正確與否,所以對健康的效益而言,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並不衝突。
至於學推手是否就會衍生好鬥心理,見仁見智,我個人以為「推手」本身是中性的,好壞取決於人的「心性」,尤其是太極拳的思想根源為老子的弱道哲學-「道德經」,架構出的技擊法則為『無為為體,不爭為用』,而衍生出諸多推手原理如「以柔克剛」、「不頂不抗」、「以慢制快」、「順勢借力」、「
四兩
撥千斤」等,皆與一般的技擊原理相違背,所以一般好勝心強的人,對它不太會有興趣,即使接觸了,倘迄未改變好鬥好強之心,那終究是練不好太極拳的;如真正有心要練好它,一定非受其弱道哲學思想的薰陶而從心徹底改變不可,因此,長期接觸太極拳「推手」,只會讓你的心性更謙卑、更圓融、更有智慧,否則那就不算是真正性命雙修的太極拳!
以不才為例,長期習練太極拳給我感受最深的影響有二:會不自覺地逐一反省過往之非及時時檢視自己的起心動念,而這過程,要有自省之大決心與「轉識成智」的大智慧,方能突破關口,雖然袪除惡習不易,但只要有心,相信旁人一定可以感受到你的改變,這是一條漫長的修煉過程,也是你我轉生地上界最重要的功課與使命。願互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