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長期站樁,就能發勁,不一定要學太極拳?

長期站樁,就能發勁,不一定要學太極拳?                鄭無極
問:老師,聽人家說:只要長期修煉站樁,就能強身健體,也能發勁,並不一定要學太極拳,你覺得呢?
答:站樁又名「襠功」,可增強腿勁及腰襠部功夫,亦能使下盤日趨穩固,若從
醫療保健而言:站樁可調劑身心、改善心態、暢活氣血和促進新陳代謝等作用;
起到「動靜兼修、內外並練」之效果,所以「站樁」可健身和增長內勁應是不
容置疑的。
    不過,若是要發勁,發的也只是初淺的「剛硬勁」罷了;因太極拳鬆活彈抖的「鬆沉勁」、「輕靈勁」甚至「虛無勁」,牽涉到全身的整體性與協調性,如「腳動手動,腳停手停」、「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起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以腰為軸帶動手足」等手、眼、身、法、步之訓練,加上全身因長期「鬆靜慢勻」習練太極拳所衍生之鬆透感,使發勁時能夠急速收縮產生強勁而又綿柔之爆發力,甚至發於無形,實遠非其他武術所能比擬啊!


問:冒昧請問老師:
我有學過鄭子太極,但只是學得形似。一直想到北港與老師請教,但是時間一直無法配合。自從我學會套路之後,一直遵循著鄭曼青師所說早晚各一遍。練了一年多之後,最近對鬆一直下功夫,我發現在我靜座之後再練拳,練拳的專注度會提昇。而且偶爾會有雙掌指腹發漲、發麻的現象,我在網路上有查到那是一種氣感,但是我發現這種氣感若有似無,有時一天二遍都有,有時連續幾天都沒有。在各式中以演練雲手時的漲、麻感最強烈。我想請問老師,這是太極所練的氣嗎?鄭曼青師說練太極是積氣的功夫,那我繼續練氣會一直增強嗎?
  另請教老師武禹襄在打手歌中提到:「以心為令,氣為旗」,意思是「以意領氣,意到氣到」,這是指要運氣行身嗎?那如何做到?
另外張三丰在太極拳論中提到:「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王岳宗在三十勢歌中也提到「腹內鬆淨、氣騰然」在練拳時鼓盪與騰然如何體現?感謝您指導,謝謝。
答:很抱歉!剛換了留言板,顏色都一樣,所以疏忽沒注意你的問題,耽誤了兩天才答覆。
1動功(太極拳)練氣,靜功(靜坐)養氣,所以兩者兼練,有加乘的作用;不過要注意幾點:(1)意念不可過重,心與氣相守於丹田更是忌諱。(2)不可有妄想或預期的結果。(3)不可有惡念或不好的想念行為。
2人聚氣而生,氣散則亡,亦即人身猶如一球體,渾身彌漫著氣,只是多少的問題;氣功的鍛鍊就好像在灌氣般,使你的內氣增加,進而推動血液循環就較順暢,而血液裡含有帶電離子,所以當血循環較快速時,就能感覺到身體與地心引力的磁場效應,這就叫「得氣」的感覺,也是指在氣功鍛鍊過程中,產生的一些與平時有異的自我感覺,古人稱為「八觸」:動、癢、輕、重、冷、暖、澀、滑,某個階段也會「腸鳴」及「皮毛要攻-毛細孔豎起」等等,另外身體也會隨著功力的進展而產生不同的變化及氣在體內醫病時的「好轉反應」,總之,身體的變化與各種感覺會因勤於練功隨之而來,不一而足,只要抱著平常心,就不會有事,倘擔心,可隨時來電詢問,才不致因不懂進而衍生害怕而停止練功,那是很可惜的事。
3太極拳乃練「鬆」與「沉」,鬆的是隨意肌和筋絡,沉的是氣和身體的重心,而之所以要鬆,係因隨意肌和筋絡會影響神經細胞組織對任何刺激的感受電波之傳遞,而人老了,其實神經細胞組織並不會隨之退化,卻會因隨意肌和筋絡的受損或緊縮而壓到,以致會引起酸痛;所以練身體的鬆就是鬆隨意肌和筋絡,使不致對神經細胞組織的敏感度造成影響,進而才能聽勁、懂勁;而練氣沉則要依下列順序要求:(1)沉丹田(2)蓄積丹田(3)沉會陰(4)通三關(5)下湧泉(6)瀰充全身骨骼之中,當氣能沉到腳底,入地有(炁)根,自然就能由下往上長勁,以致充塞於全身各骨骼,至此,方能做到意到氣到,進而身到,而身到則必須以腰為主宰,這也就是「行功心解」所言:『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
4「神宜內歛」:楊澄甫先生言:「靜心凝神,斯為內歛」,亦即內歛乃凝神聚氣,鬆體靜心,使心神專一;而人醒著之時,神乃遊於眼,故打拳時神要內歛(眼觀鼻即半開半閉),才能做到:心定、息調、意寧、氣聚。
5「腹內鬆淨氣騰然」:一般注解為『如能鬆腰(中節不明-指腰桿不活,渾身是空),則丹田之氣必能隨心所欲騰然運用』,此處「騰然」即為「鼓蕩」,指收縮、震動,隱喻氣之充足飽滿。而個人之體會則是:「腹內鬆淨」指的是氣蓄積在丹田的狀況,尤如空鬆裝滿氣的袋子般;而「氣騰然」說的卻是其丹田實況,而不是其人感覺到的狀況,也就是說,當你全身骨骼中充滿了氣與勁,自然就能做到意到氣到以致身到(詳如第二點),而這種現象,若非蓄集丹田的氣原本就是「躍躍欲試」的鼓蕩、騰然狀態,那根本是做不到;最重要的是「騰然或鼓蕩」並不是指某些人透過執著的強烈念波,而妄想氣在丹田會動,就會產生氣在跳動或在運行的感覺,其實這是四次元動物靈的憑依啊,可千萬不要以為這是神通或功夫多利害,否則走火入魔是早晚的事,切記!
最後我要再強調三點:1只要按第二點的練功順序堅持鍛鍊,功夫到家,自然就能「氣遍周身」,進而「腹內鬆淨氣騰然」,自然也就能「意到氣到身到」,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千萬不要刻意去追求,否則就會岔氣甚或危及生命,不可不慎!所謂:『求之不得、不求自得』是也!
2前人的拳經拳論,皆是數十年的如實體驗,因恐所傳非人,因此其言多為隱誨之詞,非實鍊到該地步,實難真正懂得,即使是我個人所言也不一定正確,我只是就自己目前的能力答覆罷了,也許再過一陣子,又有不同的體會也說不定;因此,凡事參考即可,不用太在意。
3 對氣的敏感度,每個人都不同,所以對氣在內體的感知能力也不必太在意;畢竟,鍊太極拳之人,倘還覺得有氣,則他的太極拳肯定還不能用;若鍊到不具氣的感覺,則他的太極拳就已變成無堅不摧的純剛了。
補充說明:『知是實踐的體會,而不是對名相的瞭解。』亦即除非經過親身真修實煉所得到的體驗才是真知,而不是對理論所做的學術探求,否則很容易被導誤,內功修煉尤其重要。針對之前所答覆,個人認為你尚未真正看懂,所以希望再提醒你幾點:
1如前答覆所說:「氣騰然」說的是當你丹田蓄足了氣,氣本身(屬四次元世界)在人丹田鼓蕩、躍躍欲試的實況,而不是其人感覺到的狀況,亦即人是屬三次元世界,照理說不可能感知氣的鼓蕩,除非你用很強的心力、執念,注於其所認識的丹田部位,而引來混聚界動物靈的憑依,才會感覺到有異常的鼓動或是氣在運行,這是人心強烈執著念波所生之故,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著魔、入魔』,可千萬不要以為已經練出神功還洋洋得意啊!否則必執迷於鍊該氣功,而終生受其操控而不自知,所以我才要說鍊太極拳而『心與氣相守於丹田』此事,做不得啊!
2守氣就會耗氣,「意守丹田」就會開竅洩氣,而且守得越好,氣漏得越厲害,亦即只有人機不動,天機才會自動,而「守一」才能進入自然天機的境界;所以,「以意導氣」只能定在用上,而不在體上(指修煉),因氣就如同水,會自然流動,形成氣脈,倘妄引氣機,就違反自然,影響氣脈的正常循環,內氣外洩,那就會出問題。
3修煉氣功,最好有明師指點,否則易產生「氣亂、精崩、神迷」,意念不集中,火(意念)跑到別的地方,就是走火,而心性不好,妄入大定,就會入魔,在「有界」還好,小心摸索即可;但在精神界,不懂裝懂就會失控;總之,世間上做事越聰明越好,而在修道上則相反,越聰明,修道的障礙也就越多,亦即,心思越細,自以為聰明,越容易出問題,所以越單純越好,傻傻的煉,不要想太多,凡事順其自然,就不會走火入魔;我心不偏,誰能偏我;我心不邪,邪安著心?

4太極拳乃講求「自然」的拳術,凡不自然或刻意去要求,反而易僵甚或被綁死,處處受限,如發勁是否還要想到要呼氣嗎?那就來不及了;所以通常都採「自然呼吸法」,久之,自然呼吸會與動作相配合,所謂:「動與息應,息與動連」,進而內外一致而純任自然了;對於書上或專家說的各種練功的方法,就當作參考就好,倘練了覺得不對勁或不舒服,就要馬上停止,不要不信邪,否則危及身體就失去「太極拳養生」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